台灣農學會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aiwan, AAT),原為中華農學會,創設於民國6年 (1917年) 1月,以闡揚農學、革新農業為職志,設會所於南京雙龍巷,為我國歷史最久之農業學術團體,會員遍及全國各行省。民國26年,本會因戰爭西遷至重慶,艱困環境中仍持續各項會務與農學會報發行工作。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本會再遷回南京原址。民國34年台灣光復,本會於民國35年設立台灣省分會。民國38年政府播遷來台,本會遷台與台灣省分會合併,後於民國42年正式復會,沿用中華農學會名稱,設址於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14號。民國97年更名為台灣農學會,並於98年12月1日完成法人登記手續,全名為「社團法人台灣農學會」。
本會為依法設定、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學術性社會團體,以研究農業學術、協助政府革新農業,推展農村建設為宗旨。本會之任務如下:
- 獎勵並協助會員從事農學之研究及其事業之發展事項。
- 有關農業政策及農村建設之研議事項。
- 辦理有關農業學術活動及農業資訊之蒐集與交流事項。
- 接受委託辦理農業學術有關事項。
- 加強與各農業學術有關事項。
- 出版農業學術期刊及有關農業專門書籍事項。
- 其他有關促進農業學術及農業發展事項。
本會以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依北中南三區之會員分區比例選出會員代表後,再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職權。會員代表任期二年。本會置理事21人、監事7人,由會員代表選舉之;本會置常務理事7人,由理事互選之,並由全體理事就常務理事中選舉一人為理事長,對內綜理督導會務,對外代表本會。本會並置秘書長一人,承理事長之命處理本會事務。
本會為推展會務,設置有:農業學術暨事業褒獎委員會、台灣農學會報編審委員會、各種獎學金獎金管理委員會等負責推動會務。
本會出版之學術刊物原為「中華農學會報」,創刊於民國7年。民國97年配合本會組織名稱變更,會報名稱更改為「台灣農學會報」,每年出版四期。本會會報內容屬於廣義的農業,涵括農藝、園藝、農經、農推、食科、農化、獸醫、畜牧、農機、昆蟲、植病、森林、水保、漁業等領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學術期刊。
本會為表揚對於農業有優異貢獻之會員,設置學術獎、事業獎、團體獎及優秀農業基層人員獎等獎項,每年接受各界推薦,經褒獎委員會評選後,隆重頒發獎金及獎牌,以獎勵會員的貢獻。
農學界先進,多襟懷淡泊治學不倦,而獎勵提攜後進更不遺餘力,因此本會創立以來,即已有獎學金之設置。本會於民國44年在台恢復設置獎學金及獎金,累計至112年,至今受獎人數已達3,236人,111年起受財團法人大成文教基金會委託本會辦理財團法人大成文教基金會勤學獎學金,累積受獎人數65人,嘉惠許多莘莘學子及農業研究人員,確實達到獎勵後進,培植人才的目的。
隨著農業發展,農業各界人士紛紛集聚志同道合之士,組成各種農業團體。本會深感對於重要農業課題,必需集思廣益、集中力量,因此自民國42年開始,每年於12月集合全國各農學團體,共同舉行聯合年會,一同貢獻心智,提供建議,以利政府興革。